作者:全科医师老胡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“肾好,人不老。”——这是很多中老年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7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肾病专家陈香美,用一生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,为大众总结出四点最值得学习的科学养肾方法。她的分享,源自医学前沿,更立足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,兼具可行性与实用性。
在这个慢性病高发、健康焦虑普遍的时代,肾脏正默默承担着人体“过滤器”的重任,却常常被人忽视。
数据显示,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约为10.8%,也就是说,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人患病,而其中九成患者并不自知。这种“沉默的杀手”,常常等到晚期才被发现。“养肾”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话题,而是每一个人都该认真对待的健康功课。
陈香美院士提出的四个方法,经得起科学验证,也更贴近中国人的身体特点与生活方式。她强调:“养肾,从年轻开始;护肾,重在日常。”
一、吃对了,肾就轻松了?饮食不是节制,而是选择
“少盐、少油、少糖”,这些老生常谈的饮食建议,很多人听过却常常做不到。但陈香美院士指出,真正的养肾饮食,并不是单纯的“少吃”,而是“吃对”——选择对肾脏友好的食物结构。
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咸,尤其是北方地区,腌制食品、重口味成为肾脏的隐形负担。
有研究表明,高钠饮食会直接增加肾小球的压力,加速肾功能退化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,而我国居民平均每日摄盐量高达10克以上。
陈院士建议:“用味觉适应清淡,用食材保护肾脏。”譬如,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鸡蛋白、豆制品等,减少红肉摄入;多吃富含钾的蔬果,如香蕉、南瓜、菠菜,但需根据个人肾功能酌情调整。
“吃,是一种选择。”选择天然、原味、不过度加工的食物,是给肾脏减负的第一步。
二、“喝水养肾”是真的吗?别再盲目灌水了
很多人一听说“多喝水有助于排毒”,就开始一天八杯水往肚里灌,甚至在晚上频繁起夜也不敢减少饮水。而“多喝水”并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根据身体需求和肾的代谢能力来定。
陈香美院士指出:健康人的肾脏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,但如果已经存在肾功能减退,盲目大量饮水反而会加重水潴留,导致浮肿、心衰等风险。
正确的做法是:根据气候、运动量、饮食结构来决定每日饮水量。一般成年人每天1500-2000毫升就足够了。观察尿液颜色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:淡黄色、清澈的尿液,说明水分摄入基本合适。
“不是水越多越好,而是水要喝得‘刚刚好’。”这句话,很多中老年人听了都点头称是。
三、疲劳是肾在“报警”?别再透支身体的底线了
很多人把“累”当成生活的一部分,尤其是中年人,“熬夜”“加班”“劳心劳力”似乎成了常态。但陈香美院士反复强调:“肾,最怕累。”
长时间疲劳、睡眠不足,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,肾脏供血减少,代谢能力下降。尤其是通宵熬夜,对肾上腺功能的干扰尤为严重。慢性疲劳综合征,影响免疫系统,也会让肾脏在不知不觉中“提前退休”。
“身体不是机器,肾脏更不是永动机。”陈院士呼吁中老年人改变“拼命三郎”的生活方式,学会休息,定时作息,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。
她特别提到:“午休20分钟、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,是给肾脏最好的修复时间。”
我们常说“肾亏”,很多人以为是虚弱,其实根源在于长期透支后的功能性下降。这是对身体的提醒,更是生活方式的警钟。
四、别忽视高血压和高血糖,它们才是肾脏的“隐形杀手”
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误区:“我没尿血、没水肿,应该没肾病吧?”但事实是,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。而真正的“幕后黑手”,往往是高血压与糖尿病。
陈香美院士指出,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,影响肾血流灌注;而高血糖则会损伤肾小球基底膜,引发糖尿病肾病。这两种慢病,是我国肾衰竭患者最主要的诱因之一。
据《中国慢性肾病监测报告》披露,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%-40%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;而未控制的高血压则是肾病进展的加速剂。
“控制好三高,是保护肾脏最基础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。”这句话,并非空谈。
陈香美院士强调:每一个高血压、糖尿病的患者,都应该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。“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避免最后走到透析那一步。”
肾脏健康,是一场“慢战”
“肾病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,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。”很多患者在确诊时才追悔莫及:如果当初能早些注意饮食、调整作息,也许就不会走到“晚期”。
陈香美院士所倡导的养肾四法,听起来并不复杂,但难在坚持。科学养肾,需要的是对生活节奏的掌控,对身体信号的敏感,对健康理念的认同。
在陈院士的认知里,“医学是治病,更是帮助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。”她提倡:不依赖药物,不依赖补品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“可长期坚持的健康习惯”。
每一个注重肾脏健康的人,其实都是在为将来的自己铺路。不论年纪几何,养肾,从今天开始都不晚。
结语:藏在细节里的健康,值得我们用心守护
很多人总以为健康是一种状态,健康更是一种选择。对中老年人而言,与其到老年才开始担忧,不如从日常做起,守住身体的每一个“闸口”。
“肾脏好,身体才有底气。”陈香美院士的四点建议,没有浮夸的成分,没有难以实现的目标,都是贴近生活、能够长期坚持的科学方法。
“让身体变得更轻松,是对自己最温柔的对待。”
在这个快节奏、重负荷的社会中,也许我们都该学着慢下来,看看身体发出的信号,听听肾脏的声音。
真正的长寿,不是延长生命的长度,而是提升生命的质量。
参考文献
[1]陈香美,刘文忠.慢性肾脏病防治策略研究[J].中华肾脏病杂志,2023,39(10):801-805.
[2]李立,周健,张丽.中国成年人慢性肾病现状及风险因素分析[J].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2022,43(09):1435-1440.
[3]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[R].北京:国家卫健委,2020.
|